从单片机的探索阶段看国产MCU崛起进程

TECHNICAL SERVICE
从单片机的探索阶段看国产MCU崛起进程

首页 > 解决方案


从单片机的探索阶段看国产MCU崛起进程


从单片机的探索阶段看国产MCU崛起进程

时间:2024-01-10 17:47:49   作者: 解决方案


  从市场维度看,本土的份额也是少得可怜,根据Gartner数据,2021年全球MCU市场,Top5企业市场占有率合计75%,而国内头部厂商

  MCU是Microcontroller Unit的简称,中文叫微控制器,俗称单片机。单片机出现的历史并不长,但发展十分迅猛,作为集成电路中很重要的品类,大范围的应用于所有的领域。本文旨在梳理全球MCU产品发展史,从时间维度感知国产MCU的崛起进程。

  MCU的产生与发展和微处理器的产生与发展大体同步,从时间角度来看,MCU的发展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探索阶段、形成阶段、全面发展阶段。

  1971年1月,英特尔的特德·霍夫在与日本商业合作研制台式计算机时,将原始方案的十几个芯片压缩成了3个集成电路芯片。其中的2个芯片分别用于存储程序和数据,另一个芯片集成了运算器和控制器及一些寄存器,这就是4位微处理器Intel4004,标志着第一代微处理器问世,微处理器和微机时代从此开始。

  霍夫等人研制出首个8位微处理器Intel 8008。由于8008采用的是P沟道MOS微处理器,仍属第一代微处理器。

  霍夫等人研制出8位微处理器Intel 8080,以N沟道MOS电路取代了P沟道,第二代微处理器就此诞生。8080芯片主频为2MHz,运算速度比8008快10倍,可存取64KB 存储器,使用了基于6μm技术的6000个晶体管,处理速度为0.64MIPS。

  德州仪器首次推出4位单片机TMS-1000,标志着单片机正式诞生。TMS1000是世界上公认的第一颗商用单片机。随后,各个半导体设计企业竞相推出了自己的4位单片机,如美国国家半导体公司的COP4XX系列、日本电气公司的PD75XX系列、日本东芝公司TMP47XXX 系列等。

  1976年9月,英特尔研制出了MCS-48系列8位单片机,是现代单片机的雏形,通常称为第一代单片机。采用单片结构,将8位CPU、8位并行I/O接口、8位定时器/计数器、小容量RAMROM等集成于一块芯片上。其寻址范围小于4KB,由于受集成度限制,没有串行I/O接口,RAM、ROM容量小,中断系统也较简单,可满足普通工业控制智能化仪器、仪表等领域的需要。从此,单片机开始快速地发展,应用领域逐步扩大,成为微型计算机的重要分支。

  20世纪70年代后期,许多半导体公司看到单片机巨大未来市场发展的潜力,不断加入该领域的研发中。1978年,Motorola公司推出M6800系列单片机,Zilog公司推出Z80系列单片机,1979年,日本电气公司推出μPD78XX系列。

  随着工业控制领域要求的提高,慢慢的出现了16位单片机,但因性价比不理想并未得到普遍应用。1983年,英特尔推出高性能的16位MCS-96系列,其采用了最新的制造工艺,芯片集成度高达12万只晶体管/片。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阶段的典型产品是1980年英特尔在MCS-48系列单片机基础上推出的高性能的8位MCS-51系列单片机。MCS-51系列是完全按照嵌入式应用而设计的单片机,比MCS-48系列性能有明显提高,在片内增加了串行I/O接口、16位定时器/计数器、片内ROM和RAM的存储容量都相应增大,寻址范围可达64KB,片内ROM容量达4~8KB,并且有多级中断处理功能。

  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英特尔集中精力在CPU的研发上,逐渐放弃了单片机的生产,故以专利或技术交换的形式把80C51内核技术转让给其他IC厂商,如飞利浦、日本电气、Atmel、亚德诺、华邦等。这一些企业在保持与80C51单片机兼容的基础上,又进行了一些扩充。这样,80C51就变成有众多厂商支持,发展出上百个品种的大家族。习惯把兼容机等衍生产品统称为80C51系列,是单片机应用的主流产品,功能和市场竞争力更强,直到现在仍在广泛使用。

  该阶段是当前单片机百花齐放的时代。单片机在集成度、功能、速度、可靠性、应用领域等全方位向更高水平发展。MCU内核除了8051外,还出现了MIPS、自研内核等,以及对当下影响重大的ArmCortex-M内核、RISC-V内核。

  1997年,Atmel公司研发出增强型内置Flash的RISC精简指令集的高速8位单片机,简称AVR。AVR单片机具有创新的系统架构、更高的集成度、同时搭配Atmel自有的Flash工艺,在性能和功耗上相较于之前的冯•诺依曼架构产品均有较好表现。该类型单片机电路简单、故障率较低、可靠性高、成本低廉。

  与此同时,各家厂商积极开发自有架构及内核,成立于2003年的瑞萨采用自有的瑞萨内核,除此以外还有飞思卡尔的HC05/HC08系列、Motorola的MC68HC系列、TIMSP430系列等。

  2002年,MIPS推出了M4K内核,一款专为MCU和小尺寸嵌入式控制器设计的高性能的综合性处理器内核。Microchip的32位PIC系列MCU产品部分使用了MIPS内核。

  2004年,Arm推出一系列32位Cortex-M内核,意法半导体率先使用,32位单片机迅速取代了16位单片机的高端地位。进入主流市场地位的16位单片机的性能也得到了飞速提高,解决能力比20世纪80年代提高了数百倍。代表产品有Motorola的M68300系列、Hitachi的SH系列等。

  2019年,兆易创新携手芯来科技推出全球首款基于开源指令集架构RISC-V的Bumblebee处理器内核的GD32V系列通用单片机--GD32VF103。

  21世纪,出现了高速、大寻址范围、运算能力强的8/16/32位通用型单片机,以及应用于特定领域的专用型单片机。当前单片机系统已不再是裸机环境下的开发和使用,大量专用的嵌入式操作系统大范围的应用在单片机上。作为掌上电脑手机核心处理器的高端单片机,还可以直接用专用的Windows和Linux等操作。

  如果从1971年1月,4位微处理器Intel 4004诞生算起,MCU至今已有近50年的历史。而国内厂商的MCU产品大都起于21世纪初,可溯历史非常短。国产MCU没有参与到MCU发展的探索阶段、形成阶段,但在MCU全面发展阶段,国产MCU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存在,尤其在当前国际环境下。

  尽管目前市面上热门的单片机系列仍以欧美日企业为主,如意法半导体的STM32系列,Microship的PIC系列,Atmel(被Microship收购)的AVR系列,恩智浦的LPC系列,德州仪器的MSP430系列等,但我们得知在各元器件分销平台的销量榜中,慢慢出现了一些国产MCU产品的面孔,如兆易创新的GD32系列、纳思达旗下极海半导体的APM32系列等,国产MCU产品在快速崛起。

  国产MCU处于“从有到强”的阶段。根据上文的MCU的发展历史梳理,作者觉得现代MCU真正意义上的快速地发展始于Arm推出Cortex-M内核,采取IP授权的分工形式。目前Arm的Cortex-M内核在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占比52%。以Arm Cortex-M内核应用为标准,某一种意义上可以窥探国产MCU产品当前丰富度和竞争力。

  Arm共推出了11款Cortex-M系列MCU内核IP,定位不同,涉及性能、功耗、成本、体积、特定扩展等,可满足低、中、高端需求。其中,M0、M0+、M1、M23系列为低端MCU内核;M3、M4为中端MCU内核;M33、M35P为中高端MCU内核;M7、M55、M85为高端MCU内核。

  下图是中信建投整理的国产MCU内核信息,能够准确的看出:国产MCU在Arm Cortex-M内核上,已经覆盖了低端、中端和部分中高端内核。

  ② ELEXCON 2019深圳国际电子展中,紫光同创FPGA通过集成Arm Cortex-M1嵌入式软核,提供了快速、低成本、高集成CPU解决方案。

  此外,国内MCU厂商在高端产品上也在持续发力。据悉,截至2022年三季度,兆易创新、国民技术等大陆头部企业在高算力、高性能的Cortex-M7内核系列新产品正在研发阶段。另外,在2021年慕尼黑电子展中,极海半导体副总曾豪透漏:“极海半导体基于Arm Cortex-M7内核的APM32F720中高端产品即将快速上市。”(截止至发稿,笔者未在其官网上看到相关这类的产品信息。)

  但值得一提的是,Cortex-M55是首个基于Armv8.1-M架构,采用Helium技术,支持AI解决能力的处理器;Cortex-M85是号称“迄今为止性能最强的Cortex-M处理器”,标量计算比Cortex-M7提高30%,并采用了Helium技术。作为高端内核,两者分别于2020年2月、2022年4月发布,即使是全球MCU龙头意法半导体,也未有量产相关产品。

  国产高端MCU时代何时到来?具体来看,兆易创新作为国内MCU行业的有突出贡献的公司,以其32位MCU产品的发布时间线,基本能代表我国MCU厂商的最强竞争力了。

  目前,兆易创新的产品已经覆盖了中高端MCU,但在高算力、高性能的Arm Cortex-M7内核的高端MCU上,还处于研发阶段。根据上面兆易创新的MCU产品发布时间线年左右会推出一款新的基于Arm Cortex-M内核的MCU产品,笔者希望在2025年前,兆易创新可以量产Arm Cortex-M7的MCU产品。要知道,意法半导体早在2014年就发布了全球首款基于Arm Cortex-M7的高端MCU产品。

  尽管从Arm Cortex-M内核应用维度对比,中外MCU产品差距似乎不那么明显,仅在Cortex-M7、Cortex-M35P未有对标产品,但是真正衡量MCU的产品力,还要看产品的主频、存储、功耗、可靠性等指标,和产品品类的丰富度及应用场景等。

  另外,从市场维度看,本土MCU厂商的份额也是少得可怜,根据Gartner数据,2021年全球MCU市场,Top5企业市场占有率合计75%,而国内头部厂商兆易创新、紫光国微的市场占有率分别仅为1%左右。

  但值得期待的是,本土MCU产品正处于“从有到强”、“从有到多”的进程中。在汽车和工业控制等中高端市场,国产MCU已慢慢开始打破国际大厂垄断,如2018年底杰发科技量产了国内首颗32位车规级MCU芯片AC781x,最近的2023年2月极海半导体推出的APM32A全系列车规级MCU。在新兴物联网应用领域,国产MCU厂商跟国际大厂几乎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同时,国内还出现了一批自研内核的MCU产品,如芯旺微电子的KungFu8/KungFu32内核,峰岹科技的ME内核。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举报投诉

  都是8位或4位的。其中最成功的是INTEL的8051,此后在8051上发展出了MCS51系列

  控制器的角度来看,两个主要的处理器类型。它们都具备控制、计算、存储功能,且都使用数字信号进行通信。本文将介绍

  施行的各种操效果的指令的办法写下来,这是在计划人员赋予它的指令体系所抉择的,一条指令

  微型计算机(Single Chip Microcomputer )或者

  微型计算机(Single Chip Microcomputer ),简称

  我国拥有着最大的功率半导体市场,国内厂商在IGBT等高端器件在技术上与国际大公司相比还有着一些差距。

  ,虽然英飞凌、 三菱和富士电机等国际厂商目前占有绝对的市场优势,但国内IGBT也在

  准备2.2 参数设计2.3 PCB设计与制作2.4 软件设计与优化2.5 整理数据和编写文档前言第一章提纲挈领,介绍

  是指将微处理器核心、存储器、输入输出设备、时钟和其他外设如定时器、计数器、串行通讯接口、模拟接口等电路集成在一块芯片中,形成单一的微型计算机系统。

  设计电路是电子技术人员必备的技能。对于初学者,可以先从软件仿真入手。我们大家都知道利用Proteus软件可以进行

  (Microcontroller Unit,微控制单元),包含定时器、ALU(Arithmetic Logic Unit,算术逻辑单元)、内存、寄存器、总线等部分。而普通的意义的

  可进行在线下载程序,用产品套件附带的ISP并口下载线将开发板与计算机并口相连,按照ISP下载操作教程便可直接下载程序。

  FMD辉芒微FT61F145-TRB TSSOP20 ADC/PWM型

  的 DMA 模块传输数据。2DMA 简介什么是 DMA?DMA(直接内存访问控制器)功能块可以不通过 CPU 高速传输数据

  ,接触过工业生产的工程师可能会发现,其实大多数工业生产的控制要求,使用

  在工业环境中极少被应用,取而代之的是PLC,然而很多人不知道,PLC实际上也是由基于

  Silicon Laboratories (芯科实验室有限公司, NASDAQ: SLAB)今日宣布推出业界最节能

  销售额于2020年将逼近65亿美元。面对如此庞大的汽车需求市场,在中美贸易摩擦态势尚不明朗的当下,对

  在不同的架构和不同的指令集、速度、转换、内存、功耗、总线宽度等方面彼此不同。现在让我们仔细地了解它们究竟是什么以及它们有何不同

  的大概原理特性,能读懂按键,数码管,跑马灯,串口的简单程序,能熟悉几个常用的外围芯片驱动。网上这方面优秀的教程很多,我正在写的这个连载《从业十年,教你

  :在一片集成电路芯片上集成微处理器、存储器、I/O接口电路,从而构成了单芯片微型计算机,即

  变种,增强型51等等。他们都是INTEL的80C51内核,经典但是老51

  )一般都有内部程序区和数据区(或者其一)供用户存放程序和工作数据(或者其一)。为避免未经授访问或拷贝

x/kMsb9OP6BmHvOStyEXpLs16LussuMp8pHY8MCf8YsMnPRxbIdAadoqsZ3Parzwi6nuLiLpaJrtw5hxGJweCoPpqNhL6q3E2RCbd3wEkAMxq5vPKxyp8b3kpm5GmITeaKgs701lkxEvPRRpd6LWc6dLBGYyDVJ7hhwgWxR3yAtCrRFHEz5mLqBMBwqVzmhI4rgnnVrEqNP2SLLq1Gq4P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