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县:彰显人文生态特色 建设宜居宜业城市

NEWS INFORMATION
洋县:彰显人文生态特色 建设宜居宜业城市

首页 > 新闻资讯

洋县:彰显人文生态特色 建设宜居宜业城市

   时间:2024-04-11 02:58:19   作者: 新闻资讯

  水如玉,山如黛,天空湛蓝如洗。盛夏时节,走进朱鹮之乡洋县,目之所及一片绿色。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花草香气,耳边不时传来清脆悦耳的鸟鸣。蓝天、白云、碧水、绿树,似一幅流动的美丽画卷。

  今年以来,洋县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三个年”活动为抓手,按照“绿色循环、生态宜居”发展思路,统筹推进各项事业迈上新台阶。

  8月7日,洋县杖头木偶传承人李天明正在院子里摆弄道具、晾晒衣服,整个院子里摆满了色泽鲜艳、风格不同的木偶服装。

  “习来汉考察,对历史背景和文化传承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杖头木偶是国家级非遗项目,这个荣誉来之不易,我要好好传承下去。”李天明说。

  洋县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有省市国家级非遗项目20项、县级78项。近年来,该县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把文化传承融入到村庄环境整改治理、美丽乡村建设、孝老爱亲、婚事节俭等建设之中,推动乡风文明、助力乡村振兴。

  “马畅镇有21支艺术社团,300多人,创作演出两不误,我们要把优良历史传统文化传承下去。”该镇文化站负责人王振蘅说。

  目前,该县各种文艺社团、协会达50多个,业余文艺队伍达一万余人。成功创建省级文化旅游镇、特色旅游镇、乡村文化旅游示范村9个。建起“非遗展览馆”“悬台社火传习所”“汉调桄桄工作坊”“皮影表演小剧场”、村史民俗馆、文化长廊等,逐步加强了对散落在民间的乡村文化记录、文化实物、文化技艺等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同时,做实做优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充分的发挥志愿服务的作用,丰富群众和学生文化生活,各种活动为洋县文化传承注入新时代文化基因与强劲生命活力。

  “虽然我已经来过洋县好多次了,但还是想来。这里生态环境好,简直就是天然氧吧,在这里度假休闲心情舒畅、身心放松。”暑假带孩子来洋县华阳旅游的西安游客狄女士高兴地说。

  在洋县,群众都知道好生态就是最大的本钱。作为国家南水北调重要水源地和“引汉济渭”工程取水点,近年来,该县坚持把“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作为发展主线,瞄准“绿色循环·生态宜居”定位,在绿水青山间推动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不断完善林(山)长制、河(湖)长制,县、镇、村“三位一体”监督管理体系,大力开展农村环境整改治理和秦巴区域“五乱”问题排查整治,累计恢复生态治理面积40.16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平方公里,改造卫生厕所8635座,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 到72%。秦岭中段(南麓)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恢复营造林2.6万亩、义务植树110万株,县域森林覆盖率达68.9%,县域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2022年优良天数355天。深化“5+1”治水建设三年行动,完成全县35个排污口监测,全县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100%,汉江出境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Ⅱ类标准,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全部达标。

  “我在汉江上摆渡几十年了。过去,撒网捕鱼、乱扔乱倒导致江水变色。这些年,县上搞环保大整治,乱捕、乱倒、乱采现象不见了,江水清澈了,鱼儿多了,在江边经常能看到朱鹮的倩影。”家住洋县龙亭镇杨湾村的村民王宝智说。

  “现在家门口新修了步道,脚踩在胶粘石慢行步道上特别舒服。路边建了口袋公园,添置健身器材,满足了群众的休闲娱乐需求。”在慢行步道上散步的李女士高兴地说,慢行步道不仅起到疏导交通的作用,还提升了梨园大道的颜值。

  今年以来,洋县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持续打造优美整洁市容市貌,一直在优化城市基础设施、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2023年,共安排“4111+N”新建项目69个,已开工67个,完工16个,开工率97.1%,完成投资11.12亿元,占比58.03%;续建项目3个,完成投资1.51亿元,占比67.27%。

  围绕“生态宜居”的目标,实施城市建设行动,坚持把城市道路作为县城发展的“血脉”,以市民出行更便利、顺畅和安全为出发点,改善县域交通路网体系、交通运作状况,修补破损混凝土路面1200平方米,快速推进北二环、天宁西路、文昌街等10余条城市道路改造,让市民出行更方便,增加市民融入城市街区的幸福感。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基础设施管理,维修加固休息座椅28套;拆除户外各类广告牌2020余件;维修更换路灯1923盏、控制箱166台次,紧急处理线余米,架设架空线余米;组织公安、住建、市监、交通、城市综合执法等有关部门,持续开展市容环境卫生、垃圾分类、交通秩序等整治,打造外表有“颜值”、内涵有“气质”的县城,为推动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我们村种植黄金梨已经很多年了,一棵5年树龄的梨树产量可达300斤,至少能卖600元,每亩收入可达一万元。”洋县纸坊街道办草坝村村党支部书记刘煜华介绍道。

  草坝村是朱鹮的重要栖息繁殖地,保护朱鹮也就成了草坝人义不容辞的大事。村民在农业生产中不使用化肥和有毒农药,尽可能地保留天然湿地、扩大冬水田面积方便朱鹮觅食。正是这份付出,造就了该村优越的生态环境,也为发展有机产业创造了良好条件。

  近年来,洋县立足生态优势,把有机产业高质量发展作为群众增收的重要载体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根基,擦亮“朱鹮”名片,做好“有机”文章,积极探索“在致富路上越走越稳,用勤劳双手把家园建设得更加美丽”的实践路径,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建设美丽家园。

  构建平川粮油菜、丘陵瓜果薯、山区中药材3个有机产业示范带,推进“米、果、菌、药、畜”五大特色产业协同发展。先后打造龙亭“鹮乡稻蛙”、洋州稻虾共生、马畅稻渔综合种养等有机生产示范基地10个。全县累计培育产业示范村68个,产业示范带46个,产业示范点72个,建成有机产业基地15万亩,面积居全省第一。累计认证有机或有机转换产品15大类110种17.1万亩,实现产值16.4亿元,带动6.26万名群众实现稳步增收。全县村(社区)集体经济持续不断的发展壮大。

  ●汉视新闻 洋县:谋强储新、延链引群、提质增效,推动高质量项目建设取得新突破